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於2005年12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在香港交易所股票市場參與買賣的個人投資者佔成年人口的比率已由2004年的24%升至超過28%。
《個人投資者調查2005》結果顯示:
|
有2.4%(或135,000人)是衍生產品投資者(即在受訪時持有在香港交易所旗下衍生產品市場買賣的期貨或期權或曾於受訪前十二個月內買賣該等期貨或期權的人士)。1
|
|
香港成年人口中有28.8%(或1,631,000人)是個人投資者(即股票投資者或衍生產品投資者或兩者皆是)。
|
|
衍生產品投資者中,有37.5%是網上衍生產品交易者(即在上述十二個月期內曾透過網上媒體進行全部或部分衍生產品交易的人士),較2004年的29.3%為多。
|
|
股票交易者中,只透過銀行進行交易者佔59%,較2001年的46%為多。 |
個人投資者在香港交易所證券市場的參與程度錄得自進行《個人投資者調查》以來的最高紀錄 (28.6%)。
典型的香港個人股票投資者是42歲的白領人士,受過高中或以上教育,個人每月收入約18,750元,家庭月入約35,000元。
典型的香港個人衍生產品投資者是42歲的白領人士,受過大專或以上教育,個人每月收入約22,500元,家庭月入約45,000元。
股票投資者在十二個月期內的股票交易宗數中位數為5宗(2004年:4宗)。若只計算股票交易者,股票交易宗數中位數為10宗;平均每宗股票交易金額的中位數為40,000元;而該十二個月期內每名股票交易者的引伸股票總交易金額的中位數為340,000元。2
衍生產品投資者在上述十二個月期內的交易宗數中位數為6宗,較2004年的10宗為少。3每宗衍生產品交易平均合約張數的中位數為3張(2004年為2張)。該十二個月期內,每名衍生產品投資者的引伸總交易合約張數的中位數為24張,較2004年的30張為低。4
與非網上股票交易者比較,網上股票交易者中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個人及家庭)的人士所佔比例較高。
股票交易者中,主要透過經紀行進行交易的人士與主要透過銀行進行交易的人士比較,前者交易次數通常較頻密,但交易金額則相近。
股票投資者普遍對香港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持正面看法,滿意度也較2004年為高。衍生產品投資者中,對香港交易所的衍生產品市場持正面看法者亦普遍較持負面看法者為多。個人投資者中,認同「香港交易所以公眾利益為優先考慮」的比例亦較2004年為高。
《個人投資者調查》自1989年起一直定期進行,2005年的調查以電話訪問了共2,455人。
《個人投資者調查2005》報告的英文版全文及以往的調查報告已登載香港交易所網頁:http://www.hkex.com.hk/chi/stat/research/research_c.htm。
隨附部分調查結果的統計圖表。
註 :
|
1. |
股票持有人:在受訪時持有於香港交易所旗下證券市場上市或買賣的股票(包括股份、權證、交易所買賣基金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人士。 |
|
2. |
股票投資者:在受訪時持有或在受訪前12 個月內曾買賣於香港交易所旗下證券市場上市或買賣的股票。 |
|
3. |
衍生產品投資者:在受訪時持有或在受訪前12 個月內曾買賣香港交易所旗下衍生產品市場期貨或期權的人士。 |
|
在截至2005年12月止的十二個月期內,所有衍生產品投資者皆曾進行衍生產品交易。 |
|
過去的調查對「網上股票交易者」的定義曾略作修訂;該等修訂預計對調查結果的可比性影響不大。 |
|
調查中問及個人投資者對香港交易所旗下證券及衍生產品市場若干方面的觀感,其中包括一些很大程度上不在香港交易所職責範圍內的事情,例如對經紀的監管及內幕交易的監管等。 |
圖1 股票持有人及股票投資者趨勢

圖2 衍生產品投資者趨勢

表1. 股票交易者的交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