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的《現貨市場交易研究調查2007/08》(涵蓋香港交易所證券市場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間的交易數據),機構投資者的交易佔香港股票市場總成交金額的比重維持於自199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2007/08 年度市場總成交金額按投資者類別(即本地個人/機構投資者及外地個人/機構投資者)的分布情況,與2006/07年度分別不大。機構投資者(本地及外地)的交易佔市場總成交金額的65%,與2006/07年度的水平相若,是自1991年開始進行是項研究調查以來的最高水平。本地投資者的交易比重則下降至29%,為1991年開始進行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
2007/08 年度研究調查的其他主要結果
- 外地機構投資者仍然是所有投資者類別中交易比重最高者 — 在2007/08 年度佔市場總成交金額的 38%(2006/07年度佔39% )。 (圖1)
- 本地個人投資者的交易比重由2006/07年度的28% 略降至2007/08 年度的26%。 (圖1)
- 本地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比重由2006/07年度的25%略增至2007/08年度的27%。(圖1)
- 聯交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佔2007/08年度市場總成交金額的6%,略高於2006/07年度的4%。(圖1)
- 本地投資者(個人及機構)的交易在2007/08年度佔市場總成交金額的52%,是自1991年開始進行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圖2)
- 外地投資者(個人及機構)的交易在2007/08年度佔市場總成交金額的41%,從2006/07年度的高峰稍為下滑。(圖 2)
- 外地投資者成交金額按來源地的分布 (圖3):
- 美國投資者佔2007/08年度外地投資者交易的比重最大(為35%,對比2006/07年度的29%)。
- 英國投資者的交易比重居次,佔外地投資者交易的22%,是自1994/95 年度開始對英國投資者的交易分開評估以來的最低水平。
- 歐洲大陸投資者的交易在2007/08年度佔外地投資者交易的16%,與 2006/07年度的水平相若。
- 亞洲投資者的交易在2007/08年度合共佔外地投資者交易的22%,與 2006/07年度的水平相若。
- 個人網上交易佔個人投資者交易總額的17%或佔市場總成交金額的5%,與 2006/07年度的水平相若。(圖4)
《現貨市場交易研究調查》自1991年起每年進行。在2007/08年度的調查中,香港交易所向調查對象共431名聯交所參與者寄發問卷。回應率以數目計是94%,以成交金額計是99%。
《現貨市場交易研究調查2007/08》的報告全文(只提供英文版)登載於香港交易所網站。
附註:
|
1. |
本文中,現貨市場、證券市場與股票市場均指香港交易所的全資附屬公司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旗下買賣股票、債券、基金、衍生權證及其他產品的市場。
|
4. |
是項研究調查的調查對象是交易所參與者,他們是按本身對客戶的認識回應調查;香港交易所無法直接接觸交易所參與者的客戶,亦無法核實其身份。
|
5. |
研究調查的其中一項限制,是交易所參與者有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客戶買賣的真正來源地。例如,參與者可能將來自外地但經本地機構落盤的買賣,列作本地機構買賣,反之亦然。有些交易所參與者未必能夠知悉銀行(可能被視為其機構客戶)轉介而來的買賣盤按類別的分布情況。因此,調查結果可能與真實情況有所偏離。
|
圖1. 現貨市場成交金額按投資者類別的分布
(2007年10月 - 2008年9月)

註: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數字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圖2. 現貨市場成交金額按投資者類別的分布
(1998/99年度 – 2007/08年度)
(a) 本地及外地
(b) 個人及機構
註: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數字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圖3. 現貨市場中外地投資者成交金額按來源地的分布
(2007年10月 - 2008年9月)

|
註:
|
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數字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
|
圖4. 個人網上交易佔現貨市場成交金額的比重
(1999/2000年度 – 2007/08年度)

* 1999/2000年度的調查只問及「互聯網上買賣」的比重而非「網上交易」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