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的《個人投資者調查2014》,參與香港證券市場的本地個人投資者人數及其佔成年人口的百分比均持續高企。該項調查亦發現,年內個人投資者在香港證券市場的交易金額,以每宗交易計及年內交易總額計均較2011年普遍上升。
該項調查於2014年11月12日至12月23日期間1進行,調查發現約225萬香港成年人為證券投資者2,佔香港成年人口的36.2%,高於上一次調查的35.7%;而香港成年人口中有36.4%為個人投資者(指參與香港交易所旗下證券及/或衍生產品(即期貨及期權)市場的人士)。調查結果亦顯示,個人投資者透過網上媒體進行證券交易的比例持續攀升,以及銀行依然是最主要的證券交易渠道。
這次調查的主要結果包括:
(1) |
香港成年人口中有36.2%(或2,253,000人)是證券投資者(指在受訪時持有或在受訪前12個月內曾買賣證券的人士),較2011年的35.7%為高。
|
(2) |
香港成年人口中有34.5%(或2,147,000人)是證券持有人(即在受訪時持有證券的人士)。所有證券投資者(包括非證券持有人)所持證券價值的中位數為200,000元。所有證券投資者(包括非股份持有人)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數目的中位數為4隻,而所持股份價值的中位數為150,000元。
|
(3) |
證券投資者中,有30.5%投資交易所買賣基金,較2011年的20.9%大幅增加;有9.1%投資權證3及4.5%投資牛熊證,而約有10%投資權證及/或牛熊證。4 |
(4) |
香港成年人口中約有2%(或100,000人)是衍生產品投資者5。 |
(5) |
證券投資者中,有80%是證券交易者(即在受訪前12個月內曾買賣證券的人士)。 |
(6) |
證券交易者中,有73%是網上證券交易者(即在上述12個月期間曾透過網上媒體買賣證券的人士),較2011年的69%為高;衍生產品投資者中,有84%是網上衍生產品交易者(即在上述12個月期間曾透過網上媒體買賣衍生產品的人士),較2011年的67%為高。 |
(7) |
證券交易者中,只透過銀行進行交易的約佔71%(較2011年的74%為低),而只透過經紀行進行交易的佔20%(較2011年的18%為高)。衍生產品交易者中,只透過經紀行進行交易的約佔70%(較2011年的59%為高),而只透過銀行進行交易的佔28%(較2011年的34%為低)。 |
調查期間,典型的香港個人證券投資者是47歲,受過大專或以上教育、個人每月收入約22,500元、家庭每月收入約45,000元的人士。典型的香港個人衍生產品投資者是42歲、受過大專或以上教育、個人每月收入約35,000元、家庭每月收入約75,000元的人士。
按中位數計,證券投資者於2014年的交易次數與2011年相若,但每宗交易的成交金額則高於2011年。所有證券投資者(包括並無交易的證券投資者)在上述12個月期間內的證券交易宗數的中位數為6宗(與2011年相同);證券交易者的平均每宗證券交易金額的中位數為50,000元,較2011年的40,000元為多。每名證券交易者在相關的12個月內的引申證券交易總額的中位數為500,000元6,較2011年的400,000元為高。
按中位數計,衍生產品投資者於2014年的交易次數較2011年為少,但每宗的交易量則相若 ─ 在上述12個月期間內的衍生產品交易宗數的中位數為6宗,較2011年的12宗少(請參閱表2附註),而平均每宗衍生產品交易的合約張數的中位數為2張,與2011年相同。儘管如此,每名衍生產品投資者在相關的12個月內的引申總合約張數的中位數為48張(2011年則為40張)6。
與非網上證券交易者比較,網上證券交易者多為較年輕、具較高學歷、較高職位以及個人及家庭月入較高的人士;他們的證券交易次數亦多會較頻密,並主要透過銀行進行交易。
主要透過經紀行進行交易的證券交易者的交易次數較那些主要透過銀行進行交易的頻密 ─ 前者的證券交易宗數的中位數為16宗對比後者的10宗。對比後者,前者多為較年長的人士,持有的證券投資組合價值較大。
就調查所問及對香港股票市場各方面的觀感,證券投資者普遍持正面看法(在7分制的評分準則上(1為非常不同意,7為非常同意),各項目所得的平均分為4分以上),正面觀感較2011年強烈。衍生產品投資者亦普遍對香港交易所旗下衍生產品市場各方面持正面看法(所有項目所得的平均分為4分以上)。當被問及「香港交易所以公眾利益為優先考慮」這方面時,個人投資者的看法亦屬正面(平均分為4.80分)。
《個人投資者調查》自1989年起一直定期進行,2014年的調查以電話訪問了共2,271人。
《個人投資者調查2014》報告全文與主要結果的英文版,以及以往的調查報告已登載香港交易所網站。
隨附部分調查結果的統計圖表。
1 |
為方便查考,新聞稿中的文字及圖表均以「2014年12月」或「2014年」顯示。 |
2 |
有關「證券投資者」、「證券」及其他主要名詞的定義,請參閱本新聞稿第三頁的註釋。 |
3 |
權證包括股本權證及衍生權證。 |
4 |
「投資」是指在受訪時持有或在受訪前12個月內曾買賣該種類的證券。 |
5 |
「衍生產品」是指於香港交易所旗下衍生產品市場買賣的期貨或期權。由於調查樣本中的衍生產品
投資者人數少,有關衍生產品投資者的統計數字會有較大誤差。 |
6 |
詳細的計算方法請參閱調查報告。 |
註: |
 |
詞彙: |
|
1. |
證券:在香港交易所旗下證券市場上市或交易的產品 ─ 包括股份、權證、交易所買賣基金、牛熊證、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及其他證券。 |
|
2. |
證券持有人:在受訪時持有「證券」的人士。 |
|
3. |
所持證券:在受訪時所持有香港交易所旗下證券市場的任何產品。 |
|
4. |
證券投資者:在受訪時持有或在受訪前12個月內曾買賣於香港交易所旗下證券市場上市或交易的證券的人士。 |
|
5. |
股份持有人:在受訪時持有於香港交易所上市或交易的股本證券(即上市公司股份)的人士。 |
|
6. |
所持上市公司股份:在受訪時所持有於香港交易所上市或交易的上市公司股份。 |
|
7. |
證券交易者︰在受訪前12個月內曾買賣於香港交易所旗下證券市場上市或交易的證券的人士。 |
|
8. |
衍生產品投資者:在受訪時持有或在受訪前12個月內曾買賣香港交易所旗下衍生產品市場期貨或期權的人士。 |
 |
由於調查中受訪的衍生產品投資者人數少,凡有關衍生產品投資者的調查結果會存在較大誤差。所以,詮釋有關此投資者類別的調查結果時必須倍加謹慎。 |
 |
調查中問及個人投資者對香港交易所旗下證券及衍生產品市場若干方面的觀感,其中包括一些很大程度上不在香港交易所職責範圍內的事情,例如對經紀的監管及內幕交易的監管等。 |
 |
「股票市場」及「證券市場」均指在香港交易所的全資附屬公司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旗下買賣股票、債券、基金、權證、牛熊證及其他產品的市場。 |
圖1. 證券持有人及證券投資者趨勢

圖2. 衍生產品投資者趨勢
註: |
由於調查樣本中的衍生產品投資者人數少,有關衍生產品投資者的統計數字會有較大誤差。 |
圖 3. 網上交易者佔比趨勢 (2002 - 2014)

圖 4. 證券投資者對香港股票市場的觀感 (2014)

註: |
(1) |
問卷調查中採用7分制評分準則,1分為「非常不同意」,7分為「非常同意」。將調查結果分為「同意」(5-7分)、「一般」(4分)及「不同意」(1-3分)只為方便比較。 |
|
(2) |
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百分比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
圖 5. 衍生產品投資者對香港交易所衍生產品市場的觀感 (2014)

註: |
(1) |
問卷調查中採用7分制評分準則,1分為「非常不同意」,7分為「非常同意」。將調查結果分為「同意」(5-7分)、「一般」(4分)及「不同意」(1-3分)只為方便比較。 |
|
(2) |
樣本中的衍生產品投資者的人數少,因此百分比分布只具指示性作用。 |
|
(3) |
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百分比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
圖6. 個人投資者對香港交易所的觀感 (2014)

註: |
(1) |
問卷調查中採用7分制評分準則,1分為「非常不同意」,7分為「非常同意」。將調查結果分為「同意」(5-7分)、「一般」(4分)及「不同意」(1-3分)只為方便比較。 |
|
(2) |
樣本中的衍生產品投資者的人數少,因此百分比分布只具指示性作用。 |
|
(3) |
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百分比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