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的《衍生產品市場交易研究調查2014/15》發現,海外投資者(主要為機構)及交易所參與者過去10年的衍生產品交易分別錄得22%及21%的複合年增長率,支持衍生產品市場的整體增長,並創下成交量新高紀錄。調查硏究期由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
2014/15年度調查所覆蓋產品的合約總成交量為1.75億張合約(於本新聞稿及調查結果中稱為市場總成交量),較2013/14年度1.26億張合約增加39%,為歷年新高。過去10年,衍生產品市場成交量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0%。2014/15年度,各衍生產品中股票期權的成交量仍然稱冠,佔市場總成交量的55%(以合約張數計)(見圖1)。
2014/15年度調查的其他主要結果
-
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 (涵蓋莊家盤及公司盤,即自營買賣)佔市場總成交量的51%(2013/14年度為50%),佔股票期權成交量的71%(與2013/14年度相同)以及佔指數期貨及期權成交量的27%(低於2013/14年度的31%)(見圖2)。
-
外地投資者的交易佔市場總成交量的28%,而本地投資者的交易則佔21%(2013/14年度分別為27%及23%)(見圖3)。
-
個人投資者的交易佔市場總成交量的18%(2013/14年度為19%),主要是來自本地個人投資者(15%)。機構投資者在2014/15年度的交易佔市場總成交量的31%(2013/14年度為30%),大部分是來自外地機構投資者(25%)(見圖2及3)。
-
主要產品類別(見圖4):
-
恒指期貨:外地機構投資者的交易佔最大比重(佔產品成交量的58%),本地個人投資者的交易比重亦頗高(17%)。
-
H股指數期貨:外地機構投資者的交易佔最大比重(63%)。
-
小型恒指期貨:外地機構投資者及本地個人投資者的交易佔最大比重(各為37%)。
-
小型H股指數期貨:外地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所佔的比重最大(39%)。本地個人投資者的交易亦佔相當大比重(33%)。
-
各指數期貨:交易所參與者的自營買賣佔很大比重(15%至19%不等)。
-
恒指期權: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佔最大比重(61%,其中56%為莊家盤),而本地投資者亦佔相當比重(24%)。
-
H股指數期權:佔最大交易比重的為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51%,包括31%莊家盤和20%自營買賣)及外地機構投資者(29%)。
-
小型恒指期權: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佔最大比重(68%,幾乎全都是莊家盤),而本地個人投資者亦佔相當比重(27%)。
-
股票期權: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佔最大比重(71%,其中66%為莊家盤),而本地投資者的交易亦佔相當比重(20%,其中15%來自個人投資者)。
-
外地投資者的交易當中,來自美國投資者的交易佔最大比重(32%),其次是英國投資者(26%)及歐洲大陸投資者(21%)。來自這些地區的交易差不多全屬機構投資者的交易(逾90%)。香港以外的亞洲投資者的總交易量佔外地投資者交易的17%,主要來自中國內地及新加坡(分別為10%及4%)(見圖5)。
-
對沖及純買賣是整個市場的兩大交易目的(分別佔44%及42%)。在指數期貨交易中,為套戥而進行的交易佔比創新高(25%)(見圖6)。
-
網上交易佔個人投資者總成交量的68%(2013/14年度為67%)以及佔市場總成交量的12%(2013/14年度為13%)(見圖7)。
研究調查自1994年起每年進行,最新一次調查涵蓋恒指期貨、恒指期權、小型恒指期貨、小型恒指期權、H股指數期貨、H股指數期權、小型H股指數期貨及股票期權,共佔2014/15年度研究期內香港交易所衍生產品市場總成交量的99%。調查的整體回應率達89%,回應者於研究期內進行的交易佔調查所涵蓋產品總成交量的98%。
《衍生產品市場交易研究調查2014/15》的報告全文(只提供英文版)載於香港交易所網站。
註:
- 報告內的「市場總成交量」是指調查所涵蓋產品的總成交量(以合約張數計)。
- 由於股票期權成交合約張數佔市場比重相當高,即使其名義價值遠低於其他期貨及期權,其對香港交易所衍生產品市場的交易量分布有很大影響。
- 香港交易所的調查對象僅為交易所參與者,他們是按本身對客戶的認識來作回應;而香港交易所是無法直接接觸該些客戶,亦無法核實這些客戶的性質。
- 研究調查受到多項限制,例如交易所參與者有可能不清楚客戶買賣的真正來源地,而可能將來自外地但經本地機構落盤的交易列作本地機構交易,反之亦然。因此,調查結果可能與真實情況有所偏離。
圖1. 調查所涵蓋產品的總成交量及個別產品所佔百分比
(2010/11 – 2014/15)

註: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數字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圖2. 衍生產品市場成交量按投資者類別的分布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
(a) 整體市場
(b) 股票期權
(c) 指數期貨及期權
註: |
(1) 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涵蓋莊家盤及公司盤。 |
|
(2) 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數字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
圖3. 衍生產品市場成交量按投資者類別的分布
(2005/06 – 2014/15)
(a) 本地及外地

(b) 個人及機構

註: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數字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圖4.衍生產品市場整體成交量及各產品成交量按投資者類別的分布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

註: |
(1) 莊家盤及交易所參與者的公司盤屬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 |
|
(2) 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數字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
圖5. 按來源地劃分的外地投資者衍生產品成交量的分布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
#
|
2014/15年度,「亞洲其他地區」所報稱的來源地有印度、印尼、澳門、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韓、泰國及越南。 |
*
|
2014/15年度,「其他地區」所報稱的來源地包括安圭拉、巴哈馬、貝里斯、百慕達、英屬維爾京群島、加拿大、開曼群島、以色列、新西蘭、薩摩亞、塞內加爾及塞舌爾群島。
|
註:
|
由於四捨五入之誤差,數字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
圖6. 衍生產品市場成交量按交易目的分布
(2005/06 – 2014/15)
(a) 整體市場

(b) 所有期貨產品

(c) 所有期權產品

註:由於四捨五入,數字的總和未必相等於100%。
圖7. 個人投資者的網上交易佔衍生產品市場總成交量及個人投資者成交量的比重
(2005/06 – 2014/15)

完